昨天有在微博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锻炼的动作,做到最后一组的时候,会因为力竭而止。肌肉被撕裂,然后生长,然后强壮。这个简单又重要的道理,不只是锻炼,生活中亦是如此——你要明白,其实坚持永远都不会辜负你。即使在尽头的时候,你选择的仍旧是放弃。”
有朋友不明白,为什么“最终选择放弃,也没有被辜负”?其实这关乎精神力量的成长。
撕裂的肌肉,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生长。生长之后,才可以变得更坚韧。精神的力量也是同样。它虽然原本就存在,但必然要通过某种事物才能够彰显。当你坚持一件事到放弃的时候,是因为心中的力量用尽了。精神也因此有了如同肌肉那样的裂缝。等到过上那么一段时间,裂缝被修复了,精神的力量,如同肌肉的力量一样,都会更上一个台阶。只不过,精神的力量与肌肉的力量,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肌肉会因为年老而衰竭,而精神却不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告诉你,不要执着于身体的原因。身是心的庙宇,固然需要修整,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庙宇承载的东西。那就是你的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愈用愈精明,愈磨愈智慧的。而且这种精明和智慧,会相伴你终生。
当然,身体的训练有极限,精神的力量也有尽头。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一个人若能知道他最终要抵达的“止处”,总是会比懵懂前行更顺利些。譬如每天锻炼的人,如果知道他最终要完成的动作,只要一点一滴挑战更高些的难度——今天只能做两个俯卧撑,渐渐挑战到十个——那么他就一定可以做到。无论那个动作看起来有多难,难到对此刻的他来说仿佛天方夜谭。譬如行路之人,只要确认了方向,无论走了多少弯路,也一定会抵达。精神的力量也是如此,也有它的止处。精神力量的止处,就是《中庸》开篇那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就是说,在孤身独处的时候,他也好像有人在监督自己那样戒惧。在人前他不想做的事,在人后也不会做。当然,不只是如此,他还要照管自己的内心——在人前他不想做的事,不只是在人后也不会做,甚至在他的心里也不会存有任何念想。如果有,那么他必然会下大工夫去克服掉。
一个人,如果能够确定的知道,他锻炼精神力量的终点,是从睡眠中醒来的那一刻,就戒惧不息,直到睡前仍旧凝聚不散。那么无论多辛苦的精神修炼之旅,他都必然能够有所成就。而当他抵达了那里,他虽然能够觉知到这一份戒惧,但却不消费力,仿佛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最后能持能负,能跑能跳,仿佛他天生就会如此。也许你会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假如你从内心深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笃实去做本身就已经很好。生知安行,圣人也只是如此。如果你希望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才愿意付诸努力,那也没什么。学知利行,已然难能可贵。一个朝夕戒惧,一心凝聚的人,就是《易经》中所讲的“夕惕若厉”。夕惕若厉的结果是什么?是“虽危无咎”。是即使身处危险的境地,也不会有怎样的灾祸。这会让你在必然会波澜起伏的人生里,过得尽可能地如履平地。
勺布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