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了几回学,看看娘也是铁了心要他念书,奉喜感觉没啥可闹腾的啦,过个十天半月,石爷还会给他送来干粮和换洗好的鞋袜布衫,奉喜也就安下心来,一心念书。
县学堂学生大都是邯郸县籍,家境还算富裕,否则是供不了孩子读书的。奉喜也知道了贾村之外的天地,同学中有代召的李继光,尚壁的**如,三陵的陈云芝等等。
奉喜聪慧异常,一旦学起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朗朗上口,国文成绩那没的说。加上人品端庄,举止得体,和蔼谦恭,引得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往。
有个姓杨的先生,教授国文课程,他对奉喜喜爱有加。除了课堂教授之外,还常常邀上奉喜,李继光等人同学另设小灶,教授中国历史课程。
每每讲到八国联军祸害京城时,杨先生往往声情并茂,情不能持,奉喜和李继光等人深为感动。一日,杨先生又讲到东北抚顺大屠杀,泣泪俱下,李继光拍案而起,吼道:“我堂堂燕赵儿孙,断不受倭寇如此之辱”。
杨先生大约二十五、六岁的年纪,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眼镜,身形瘦高,身着长衫,说话不温不火,只是在讲授课程时感情激昂。平时极少看到他与其他先生交往。课余,既把自己关在屋里,翻看各种报章。
一九二五年这个夏天,大家只知道杨先生是天津人,是何原因任教邯郸,居住何处,家有几人,就不得而知了。但同学们对杨先生的课程很是喜欢,对杨先生广博的知识更是深深佩服,杨先生身边围拢了许多才俊少年。
对于奉喜和李继光,杨先生尤为用心,除教授课程,还在经济上接济他们。有时深夜找他们来寝室,给他们阅读报章,讨论国事,启迪思想,往往一聊就是一宿。奉喜和李继光对杨先生倍感亲近。
在一起时间久了,奉喜发现杨先生有个毛病,夜深人静时,杨先生经常点亮油灯,在一些红红绿绿的大纸条上书写。然后裹起书写好的纸条,蹑着手脚独自外出,黎明时分又从外面赶回来,然后又悄悄进入寝室。有一段时间,杨先生经常如此。
滏河春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