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的深夜,修复室依然亮着灯。
虞小满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看着对面同样疲惫不堪的周沉。博物馆突然接到通知,一周后要举办一个临时展览,展示新发现的一批红军长征文物。所有修复工作必须在五天内完成。
"周老师,您要不要休息一下?"虞小满小声提议,"您已经工作十五个小时了。"
周沉摇摇头,继续用细针一点点清理一枚严重锈蚀的子弹壳:"这是湘江战役现场的子弹壳,可能是击中某位战士的那一枚。它值得被好好对待。"
虞小满不再劝说,她知道周沉的固执。这些天她已经明白,对周沉而言,这些文物不只是工作对象,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纪念。
为了提神,她开始轻声哼起奶奶教的《十送红军》。突然,一个低沉的男声加入了进来。虞小满惊讶地抬头,看到周沉依然低着头工作,嘴唇却轻轻开合,跟着旋律哼唱。
更让她震惊的是,周沉唱的版本和奶奶教她的一模一样,连那些细微的转音都丝毫不差。
歌声停止后,室内陷入一种舒适的沉默。最终是虞小满忍不住打破了寂静:"周老师,您怎么会唱苏城版的《十送红军》?这首歌在不同地区的唱法差别很大..."
周沉的手停顿了一下:"我祖父是苏城人,他教我的。"
"您祖父..."虞小满突然想到一个可能,"他参加过长征吗?"
周沉放下工具,第一次在今晚抬起头直视她:"他是红三十四师的后卫战士,湘江战役中幸存下来的少数人之一。"
虞小满倒吸一口气,突然明白了周沉对这些文物的特殊感情:"所以您才会选择做革命文物修复..."
"不仅仅是职业选择。"周沉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更是一种家族责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中,他的背影显得格外孤独。虞小满突然有种冲动,想走过去抱抱这个背负着太多记忆的男人。但她只是静静地坐着,给他保留尊严的空间。
"你奶奶..."周沉突然转身,"她亲眼见过红军?"
虞小满点点头:"她说那时候她才六七岁,红军经过苏城时,有位战士给了她一块糖,那是她这辈子吃过最甜的东西。"
周沉的嘴角微微上扬:"典型的红军作风,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最后一点甜留给老百姓的孩子。"
"我奶奶一直珍藏着那块糖纸,"虞小满笑着说,"后来捐给了博物馆。"
"糖纸..."周沉突然激动起来,"是不是包着红纸,上面印着'红星'两个字?"
虞小满惊讶地瞪大眼睛:"您怎么知道?"
周沉快步走回工作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快速翻到某一页:"我祖父的日记提到过,1934年冬天,他们在苏城休整时,他把最后一颗糖给了一个小女孩。那颗糖是他们在江西缴获的战利品,包装纸上印着'红星'。"
虞小满感到一阵眩晕,世界突然变得那么小:"那位战士...是您祖父?"
"很可能。"周沉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祖父叫周志远,你奶奶还记得给她糖的战士名字吗?"
"我记得她说过..."虞小满努力回忆,"那位战士自称'小远子',说这是他娘叫他的小名..."
周沉的手猛地握紧,指节发白:"小远子...那是我祖父的小名,只有家里人才这么叫他。"
两人面面相觑,都被这种巧合震撼得说不出话来。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轻轻敲打着玻璃,像是历史的回声。
"这太不可思议了..."虞小满喃喃道。
周沉的表情变得异常柔和:"文物修复工作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此——我们不只是修复物品,更是在修复断裂的记忆和情感。"
那一刻,虞小满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周沉坚硬外壳下的另一面——温柔、感性,甚至有些诗意。
他们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终于完成了所有紧急修复任务。虞小满累得几乎睁不开眼,却感到一种奇特的满足感。
"给。"周沉递给她一个牛皮纸包着的小包裹,"回去再打开。"
虞小满好奇地接过,但实在太困,回家倒头就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想起那个包裹。她小心翼翼地拆开,发现是一本手写的笔记,封面上写着《革命文物修复技术与历史考据》。
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周沉工整的字迹:"给小满:历史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构成的,正如文物修复是由无数微小而精确的步骤完成的。愿你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虞小满捧着笔记本,胸口涌起一股暖流。她突然很期待明天的到来,期待再次见到那个表面严厉内心柔软的男人,期待与他一起继续修复那些承载着记忆的文物——以及或许,修复彼此孤独的心灵。
撑伞亦是雨中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