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开始的第三周,纪清坐在经济学课堂上,笔尖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凌乱的圆圈。教授正在讲解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但她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手机屏幕还亮着,显示着林小雨十分钟前发来的消息:
「你确定不看看这张照片?苏雅刚发的朋友圈!」
照片上,靳泽和苏雅站在深夜的校园雕塑旁,苏雅的手搭在他的手臂上,两人的距离近得可疑。配文是:「和靳学长讨论摄影展到深夜,收获满满~」
纪清的笔尖戳破了纸张。理性告诉她这很可能只是工作关系,但胃部那种下沉的感觉却不受控制。她翻开笔记本最后几页——那里记录着靳泽这周的时间表:周一社团会议,周三经济学小组,周五...周五晚上他确实说过要准备下周的摄影展,但没提苏雅会参与。
下课铃响起,纪清机械地收拾书包。手机震动,是靳泽发来的消息:「今天临时要帮导师整理作品,不能陪你吃晚饭了,明天补偿你三颗糖咖啡?」
她盯着这条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却不知如何回复。如果放在两周前,她会毫不犹豫地回个"好",但现在..."导师"和"作品"会不会是暗指苏雅?
"念念!"
熟悉的声音让她猛地抬头。靳泽站在教室门口,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像是跑过来的。他穿着那件她最喜欢的蓝色衬衫,袖口沾着一点颜料——这是他沉浸创作时常见的状态。
"你不是要帮导师..."纪清的声音比想象中干涩。
"提前完成了。"靳泽走近,身上带着松节油和阳光的味道,"想给你个惊喜,就..."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目光落在纪清手机上那张放大的照片上。
空气瞬间凝固。
"这...这是前天晚上。"靳泽的语速变快了,"苏雅突然来找我说赞助商有急事,结果到了那里才发现只是些小事,十分钟就解决了。那张照片是告别时她突然..."
"你不用解释。"纪清打断他,把手机锁屏,"我们只是男女朋友,又不是签订了排他协议的合作方。"
这是她第一次用这种带刺的语气对靳泽说话。话一出口,她自己都愣住了。
靳泽的表情像是被人打了一拳。"念念,"他深吸一口气,"我们需要谈谈。"
他们去了平时常去的咖啡馆,但熟悉的座位今天却显得异常陌生。靳泽点了两杯美式,习惯性地往纪清那杯加了三颗糖,但这次她没有伸手去接。
"首先,那张照片是刻意摆拍。"靳泽直接切入主题,"那晚我们确实见面了,但只有十分钟,而且是在人来人往的校园广场,不是照片上那个隐蔽的雕塑区。"
纪清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她思考时的习惯。"有证人吗?时间线呢?"
"什么?"
"我需要具体的时间轴和证人名单来验证你的说法。"纪清的声音平静得不像自己,"比如你们具体几点见面、几点分开,路上遇到了谁..."
靳泽的眼睛瞪大了。"你在质问我吗?"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念念,你明明知道我心里只有你。相机里全是你,相册里全是你,连我宿舍墙上都贴满了你的照片——"
"但照片不会说谎。"纪清拿出手机再次点开那张照片,"这张照片里,你没有推开她。"
靳泽的脸色变得苍白。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我以为我们的信任不需要这种...法庭式的盘问。"
这句话像一把小刀扎进纪清心里。她猛地站起来,咖啡杯晃动,洒出几滴在桌面的经济学笔记上。"我需要时间整理数据。"她生硬地说,然后转身离开,没有看靳泽的表情。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陷入了奇怪的冷战。纪清依然会去上经济学课,但总是坐在离靳泽最远的位置;靳泽每天都会发一条消息,但内容从往日的甜言蜜语变成了简单的"早安"或"记得吃饭"。
周四下午,纪清在图书馆整理笔记时,发现自己的经济学分析里混入了大量关于靳泽的记录——他这周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去了哪些教室,甚至粗略统计了他喝咖啡的频率。这些数据毫无意义,但她就是控制不住地去记录,仿佛这样就能理解那个突然变得陌生的靳泽。
"原来你在这。"
纪清吓了一跳,抬头看见李梦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包裹。"靳学长让我转交给你。"她把包裹放在桌上,"他说...你看完就会明白。"
包裹里是一本手工相册和一台拍立得相机。相册的扉页写着《信任的边际效益:一个观察者的自白》。
第一页贴着那张引发争议的照片,但旁边多了两张新照片:一张是时间戳显示为22:15的校园广场监控截图,能清晰看到靳泽和苏雅站在灯光下,周围还有不少学生;另一张是22:25的靳泽宿舍门禁记录,证明他确实在十分钟后回到了宿舍。
翻到第二页,纪清的呼吸停滞了——那是72张拍立得照片拼贴成的她的肖像。每一张都是靳泽在不同时间偷拍的她:在图书馆看书的侧脸,在咖啡馆搅拌咖啡的手指,甚至是在校园里匆匆走过的背影。照片背面全都写着字,她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张,上面写着:"6月12日,你在经济学课上转笔时,我在想这双手真适合弹钢琴。"
一张接一张,每一张照片背面都是不同日期、不同场景下的"我爱你"。
相册最后一页是一张空白的拍立得相纸和靳泽的字迹:"信任像是胶卷,需要时间显影。你愿意给我们最后一次按下快门的机会吗?"
纪清的视线模糊了。她拿起那台拍立得相机,发现里面已经装好了胶卷。透过取景框,她看到图书馆的窗户,阳光透过玻璃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像他们初遇时那样。
"咔嚓。"
相纸缓缓吐出,画面上是空无一人的阅览区。纪清在照片背面写下:"边际效益分析显示:信任危机后的和解,甜蜜度是平时的3.6倍。验证需要当面进行。——你的经济学家"
她把照片交给李梦,又额外写了一张纸条:"今晚7点,三颗糖咖啡馆,带上你的时间轴。"
那天晚上,当靳泽推开咖啡馆的门时,纪清已经坐在他们常坐的位置上,面前摆着两杯咖啡和一本翻开的经济学笔记。笔记上画着一个复杂的函数曲线,标题是《信任危机的边际效益分析》。
"我计算过了,"纪清的声音有些发抖,"如果我们每次遇到问题都冷战三天,四年大学下来会浪费276个可能的甜蜜小时。"她抬起头,眼睛红红的,"这个成本太高了。"
靳泽慢慢走近,把一个小盒子放在桌上。里面是三颗手工制作的糖果,形状分别是相机、笔记本和雨伞。"新的糖,"他的声音同样不稳,"代表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纪清拿起那颗相机形状的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化开的瞬间,靳泽的手指轻轻擦过她的眼角,抹去一滴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出的眼泪。
"下次,"他低声说,"我会提前报备所有可能引发误会的行程,包括预计持续时间和可能的目击证人。"
"下次,"纪清回应,"我会直接告诉你我的不安,而不是假装在做数据分析。"
窗外的夜色渐深,但咖啡馆里的灯光温暖如初。两杯加了糖的咖啡静静冒着热气,见证着这个关于误解、信任和成长的夜晚。
三颗糖的巧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