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虞小满抱着一叠讲解稿快步穿过博物馆的中庭时,天空还只是阴沉着脸。等她推开文物修复室的门,外面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你就是馆里派来的助手?"
一个低沉的男声从修复台后传来,虞小满这才注意到昏暗的室内已经有人了。她眯起眼睛,试图看清阴影中的人影。
"是的,我是讲解组的虞小满。"她向前走了两步,突然脚下一滑,手中的资料和放在门边的工具箱一起摔在了地上,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
"对、对不起!"虞小满慌忙蹲下去捡,脸颊烧得发烫。她昨天才接到通知,说有位从北京来的文物修复专家要在苏城博物馆工作三个月,馆里安排她做助手。第一面就搞砸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一双骨节分明的手出现在她的视线里,利落地将散落的工具一一归位。虞小满顺着那双手往上看,对上了一双如古井般沉静的眼睛。
"周沉。"男人简短地自我介绍,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历史教育。"虞小满小声回答,感觉更窘迫了。在这样一位国家级文物修复专家面前,她的学历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周沉皱了皱眉,将最后一个镊子放回工具箱,"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文物修复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虞小满头上。她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辩解。
"不过,"周沉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既然馆里安排了你,我会尽量教你一些基础知识。现在,把那个箱子拿过来。"
他指了指工作台上一个贴着"长征文物·特藏"标签的木盒。
虞小满赶紧擦了擦手,小心翼翼地捧起木盒。透过玻璃盖,她看到里面是一枚已经氧化变黑的铜扣,旁边还有一小块褪色的红布。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一位战士的衣扣。"周沉戴上白手套,动作轻柔地打开盒子,"据记载,这位战士在娄山关战役中牺牲,当地老乡从他遗体上保存下来的。"
虞小满屏住呼吸,看着周沉用专业工具轻轻拨动那枚铜扣。他的动作那么轻,那么专注,仿佛那不是一枚普通的铜扣,而是无价珍宝。
"你看这里,"周沉突然说,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扣子边缘有磨损痕迹,说明这位战士经常整理着装。即使在最艰苦的行军途中,红军战士也保持着严整的军容。"
虞小满惊讶地发现,周沉说这话时,眼中闪过一丝她读不懂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痛楚。
整个上午,她都安静地站在一旁,看周沉工作。他很少说话,但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令人叹服。偶尔他会简短地解释某个步骤的原理,虞小满就赶紧记在笔记本上。
到了中午,雨下得更大了,敲打在修复室的铁皮屋顶上,像无数小鼓同时敲响。
"你可以去吃饭了。"周沉头也不抬地说。
虞小满看了看窗外瓢泼的大雨,又看了看自己包里那把小花伞,犹豫了一下:"周老师,您带伞了吗?"
周沉这才抬起头,似乎没想到她会问这个:"没有。"
"那...我们一起撑吧?我送您到食堂。"虞小满鼓起勇气提议,心跳突然加快了些。
周沉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久到虞小满开始后悔自己的冒昧。就在她准备道歉时,周沉点了点头:"谢谢。"
虞小满的小花伞勉强能遮住两个人,前提是他们得靠得很近。走出修复室,周沉刻意与她保持着一段距离,结果右肩很快被雨水打湿了一片。
"周老师,您得靠近一点..."虞小满小声说,不敢看他的眼睛。
周沉犹豫了一下,向她这边挪了半步。现在,他们的手臂几乎相碰,虞小满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檀香味,混合着文物修复室特有的陈旧气息。
雨水在伞沿形成一道透明水帘,将他们与外界暂时隔开。虞小满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的男人,发现他的侧脸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清晰——高挺的鼻梁,紧抿的嘴唇,还有眼角几道细纹,像是常年皱眉留下的痕迹。
"你奶奶是苏城人?"周沉突然问。
虞小满一愣:"您怎么知道?"
"你哼的歌,"周沉说,"《十送红军》,苏城一带的老人才会唱这个版本。"
虞小满这才意识到自己无意识地在哼歌。她小时候经常听奶奶唱这首,久而久之就学会了。
"是的,我奶奶今年八十六了,她小时候见过红军经过苏城。"虞小满说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周老师,您怎么会知道苏城本地的唱法?"
周沉的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做文物工作的,总要了解一些地方历史。"
他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穿过被雨水洗刷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虞小满发现,当话题涉及历史文物时,周沉的话会多一些,语气也不再那么冷硬。
到了食堂门口,周沉道了谢,转身就要走进雨中。
"周老师!"虞小满叫住他,"下午...下午我还去修复室找您吗?"
周沉回头看她,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那一刻,虞小满恍惚觉得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他说完,转身走进了雨里。
虞小满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雨幕中,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叫周沉的男人,就像一枚被岁月氧化了的铜扣,表面黯淡无光,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撑伞亦是雨中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