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历史<二十二>
斗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大街上到处都是散发传单的。
东大街菊花园口对面路北的纺织品公司五层大楼,当年是东大街上最高的建筑,各种传单经常从它上边撒下,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阅读。
我带着院里几个小孩,也加入到抢传单行列中。我们白天把捡到的各种传单装到书包里,集中到一起,晚上就拿到大差市口,见人多的地方就将各种传单甚至是过时的,大杂烩的传单撒出去。
晚上人们辩别不清楚,大人们纷纷争抢,待明白过来了,我们已经逃之夭夭。
有时候真的传单不多了,我就把废书本的纸叠起来,和传单放在一起撒。
小孩无事贪玩,寻找乐趣,大差市口的晚上,有几个推手推车卖食品的小摊贩,其中买熟食的用玻璃罩从三面罩住食品,人们都在排队,也有观望的。我就趁他们不注意,把传单撒到玻璃罩里。这突如其来的传单,将人们搞糊涂了,不由自主地都伸手抢了起来,传单撒在食品上,手在食品上抢传单,把食品摊搞的一塌糊涂。我们却在一边看热闹,沾沾自喜。小时的顽皮,至今还记忆犹新。
就在我狂玩的时候,一天大嫂从三原县回来了,她要带我去三原,帮她看护几天孩子。
我的大侄子“辉辉”当时只有两岁,我比他大十岁,大哥和大嫂分隔两地,已经三年多了,他们俩的结合是我七姨夫介绍的。
姨夫是老共产党员,解放前是北山游击队小队长,解放后就一直担任三原县商业局局长。
社教运动时他是县社教组长,并负责我大嫂工作单位的社教工作。大嫂也姓杜,老家是河北省人,抗战时期逃难到三原。她兄妹五人,属她最小,又是独女。父亲早逝,四个哥哥三个全在青海工作,二哥在西安搪瓷厂工作。家中老母和她相依生活。
大嫂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六六年时已经是县农业机械厂的老工人,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她长的漂亮,在整个三原县,当时是出了名的,就连县剧团的女演员们都要羡慕她。
我大哥十七岁就当了小学教师,工作十多年只操心两件事,兢兢业业做好老师,勤勤俭俭持家助家。尽管他很节俭但在仪表穿着上从不含糊,棕色皮鞋不会有一点灰尘,永远都是亮晶晶的,白色衬衣都要垫着雪白的领衬,小分头多会都梳得整齐光亮。
他不喝酒,不抽烟,不高声说话,文质彬彬。他对上孝敬父母,对下爱护弟妹。他为了我大姐能上大学,放弃自己学业,他多年工作的收入,都用在我们这个大家里。
他年长我二十岁,对我就象父亲一样。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我。记得他们学校的女校长,快六十岁了仍独身一人,一生没有结过婚。她经常让哥哥下班,顺路在东大的腊味品店,给她捎买香肠,并在我家让母亲给她蒸熟后,第二天哥哥上班时给她带去。每次给她买香肠时,大哥都要用自己的钱给爸爸也买一根,这一根香肠,妈和哥姐们是不能享用的,每次我却能吃上一片两片的,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幺儿,能享受这种特殊的待遇。
大哥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称职的哥哥。一个优秀的青年。在他二十八岁时遇上了大嫂,两人一见钟情,尽管哥哥比大嫂年长八岁,大嫂却愉快嫁给了大哥,婚礼就在东四路的家里举办的,那天就两桌饭,大人们坐在大方桌上,我们小孩子在小屋小桌上,享受着哥嫂的婚宴。
此后大嫂每次回家都爱带一包吃的,不是江米条,就是廖花糖,这两样食品是三原县的特产,那时我老盼着大嫂回来。(其实从她 进我家门,我们姐弟几个从来都没有叫过她嫂子,直到现在还叫她是姐姐。)
待续
无言的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