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林凌带着几乎全部满分的成绩单和余额又上涨一大截的存折坐上了回苏州的火车。
读大学后,林凌把自己创作的主要方向葱短篇变成了中长篇。
稿费单价也涨了一大截,从5元/千字涨到了9元/千字。
四个月时间,她写了几乎有三十万字,其中二十万字一篇中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出身于二十世纪初的乡下少女投身革命的故事,目前连载已经接近尾声。
剩下的十万字也只是连载的一部分,是她投给《少年文艺 》的儿童文学故事。
两本连载文章的反响都很好,连带着“吴姗姗”和“林凌”两个笔名都火了起来。
韩琪(人民文学编辑)还说:“正好,你可以把笔名二合一,出一本所有文章的合订本,卖的好的话还能给你的新书宣传一下。”
那本书也快连载完了,趁着读者正上头,出版单行本十分合理。
林凌并没有拒绝,以前隐藏着“林凌”这个笔名,是她担心自己辛苦赚的钱会被吴建国和张阿妹觊觎。
现在不一样了,她在银行开了户,赚的钱都能存起来,等她成年后自行支配,不管是买房还是投资,都随她自己。
不过林凌并没想到,不光是韩琪,就连《少年文艺》的编剧知道这件事之后,也赞同这件事。
将“吴姗姗”和“林凌” 两个作者重新归为“十五岁北大才女吴姗姗”。
这算什么,将她营销成一个IP吗?
这点林凌并不拒绝,不过她还是觉得什么“十五岁北大才女”的称呼有些破廉耻。
但重新恢复高考后,大学生已经成了优秀的代名词,更别说是北大这所顶尖学校,再加上她的年纪,韩琪和其他编辑都觉得她一定会火。
“这怎么可能?全国又不是所有人都有钱看杂志看小说啊。”林凌无奈道。
韩琪一脸疑惑的回看她: “你难道真的不知道?你那首个真的很火。”
林凌:“……”
她当然知道了,在苏州时每次联欢会她都得上去表演节目,也就是北大没人知道这首歌是她写的,不然之前的国庆元旦都逃不掉。
这首歌之所以会火,这得感谢李谷一,在1979年的春节举办过一次晚会,那场晚会在后来差不多被认为是春晚的雏形。在这场晚会上,李谷一唱了《乡恋》和《三十载》。
“这首歌不是火了嘛,所以前段时间中央台转播了你唱的那个版本。”
“什么?”
林凌几乎要破音了。
这是在干嘛,她这回可没想过要往演艺圈发展,她都考虑当翻译了,或者进外交部门也很不错。
总之,混娱乐圈/演艺圈并不在她的计划范围。
听了她的担忧,韩琪笑道 :“演员又不缺你一个,刘晓庆、张瑜、斯琴高娃、陈冲,人家哪个不比你有名气?”
张瑜是电影《庐山恋》的女主角,陈冲饰演了电影《小花》的女主角赵小花,斯琴高娃则是演了《骆驼祥子》里边的虎妞。
这些确实是有名气、有演技,又拿到了奖的知名实力派女演员。
她的话,林凌觉得自己客串一下还行,真挑大梁,她不一定能把所有情绪都表现的到位。
“就是借个由头,再给你加点名头。”韩琪说。
林凌:“哦。”
原来是这样,所以说炒作从这时候就有了吗?果然运营是一门学问啊。
综影视之林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