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杂事
超小超大

第三十五章:控制欲很强的父母等人(1)

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们与孩子说话时惯用命令式的语气,而家庭教育主要以“打击”为主。

他们不会询问孩子的意见,也几乎不会跟孩子商量什么。

意味着他们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按他

父母重尽所能给孩子他们能给的切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做出牺牲。

我真的哭惨了在控制欲的操纵下,很多父母显得前后矛盾。

小时候希望子女百依百顺、听话好管,长大了又嫌子女太过温良恭谦、不争不抢,还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在社会上吃不开”。

小时候教育子女要志存高远,要当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长大了却嫌你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还一脸嫌弃地说“做什么都比不上在老家当个公务员”。

小时候把女孩当男孩养,学武术、学航模,逼着女儿选理科、读研、读博,说“学无止境”,毕业了就想女儿赶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安于厨房,还跟着外人起哄说女儿“没有女人味”。

更诡异的是真希望父母能刷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听话却都听不进去子女说的话。

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快乐,却又反对子女做他们觉得快乐的事情。父母一辈子都在给子女当牛做马,为子女遮风挡雨,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父母,后来变成了子女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

以至于当子女反抗父母的操控时,这些父母满脑子都是问号:“你吃我的、用我的,连身体都是我给的,有什么资格跟我对着来?”“我都为你付 这么多了,你居然还跟我顶嘴?”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你居然不按我说的做?”意味着他们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按他们的判断给孩子安排一切,无视孩子的隐私和自由。他们眼里的孩子永远做不好一件事、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兴趣爱好是在浪费生命,并且不停地拿子女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做比较。

意味着这个家庭是易燃易爆的,一点儿小事就会鸡飞狗跳,而且火气会轻易烧到无辜的人。比如家里有两个孩子,骂完大的,小的也一定会遭殃。

意味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很自卑,会习惯性地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会害怕别人不高兴,会质疑自己所有的选择,会轻易陷人自卑、无助、迷茫中,变成焦 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子女什么是耐心、宽容、理解、尊重,所以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后,就很难对年老的他们有耐心、宽容、理解、尊重。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年老体弱的时候会突然对子女低声下气、唯唯诺诺。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做小孩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做老人的时候,又要小心翼翼地讨好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你给他讲解问题的时候一直有耐心,能心平气和,那么现在就不必小心翼翼地向孩子学习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他丢了零花钱、弄坏了东西,你能不斤斤计较,能给予他安慰,而不是辱骂、打击,那么现在,你就不必因为被电信诈骗而小心翼翼地解释好半天。如果在孩子小时候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时,你能好好沟通、探究原因,试着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批评,那么现在,你就不必面对眼前难以下咽的营养品,还要小心翼翼地解释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个味道。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想踢球时,你没有拿着棍子逼他练钢琴,那么现在,你就不必小心翼翼地告诉孩子“我不想去老年大学拉二胡,我就想去公园里跳广场舞”。想对全天下的父母们说的是,从你强势干预子女的那一刻起,你的子女就成了受害者。你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你不行,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需要我来替你处理。”

这种过度控制所造成的伤害,不只是发生在当下,它还会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父母与子女之间并非占有的关系,而是一场有始有终的缘分。做父母的不能让孩子在童年时感到贫瘠,也不能让孩子在长大后觉得窒息。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孩子长大后要学会得体地退出。不要让本该温暖的亲情变成了附有一堆条件的冰冷交易,也不要让本该伟大的爱变成了道德层面的博弈。好的家庭关系是,彼此独立,但在感情上互相支持;而糟糕的家庭关系是,互相瞎掺和,但在情感上无法沟通。

还记得那则公益广告吗?如果你换一下字与字之间的顺序,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有个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讲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十几前,因为她老公总是不配合她教育子女,所以她就带她老公去看心医生。在她看来,自己天天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外行的老公么就不能配合一下呢?

子女不是父母的续篇,有些父母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去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可能你也曾经这样想过,我没考上好大学,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我没有学过音乐,舞蹈,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去成为佼佼者,等等这样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你我也曾经是孩子过,你最讨厌父母说的什么话呢?我是为你好,我都是因为你,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等等,这样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会像大山一样压着孩子无法呼吸。

曾经听过一个文章,说一位母亲在临死前告诉她的儿子,她其实不喜欢吃鱼刺,她也喜欢吃鱼肉,都是因为儿子,才把鱼肉给儿子吃,这个儿子听后,后半生都在悔恨中度过。虽然你可能觉得就是一句话而已,但是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力。

如果说我有那么我会慢慢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想让孩子感受到那种强迫无法呼吸的爱,做个快乐独立的人。

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之所以加上“哲学”这两个字,是因为围绕着“听话”这两个字,太多人做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于是这变成了像是一种哲学。

听话哲学也深入太多人的内心。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不可避免。

我自己也不例外,虽然我没孩子,但养过不少猫,我夸猫时也会脱口而出脑一句离辣的说“真乖”。

一次去北方讲课,接连去了四个城市。我讲的都是父母该如何给孩子爱与自由这类话题,但每次结束后,必定至少有一位家长问我:“孩子不听话,我扛他,他都不听话,老师你教教我怎样让孩子听话?

我反问他们:“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听你的话?”他们说:“孩子不听话,那孩子以后杀人放火怎么办?”

家长们这种回答我非常熟悉,以前我的理解是,他们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坏的,如果不好好管制,孩子长大了就会干出杀人放火这样邪恶的事。后来有天,我想到全能自恋的概念后,觉得可以有另一重理解:你不听朕的话,就是杀人放火级别的大罪!怎么都是这样,这样的父母太让人窒息了。

我在视频,抖音,小红书上,经常看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位粉丝分享了很让人无语的事:小时候,我妈经常打家里的猪,因为猪不听话。

如果只是在夸孩子的时候把“听话”和“乖”视为孩子的优点,这看起来真不是事儿,但是听话哲学很容易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暴力,因为在听话哲学中,藏着这样一个三部曲:1.我是你父亲(母亲);2.所以,你得听我的话;不听!不听!哼 3.不然,我会惩罚你。

暴力是听话哲学最容易看到的一个问题,暴力不仅仅是身体和言语上的,

也伴随着“绞杀”孩子的意志。我有一句毒辣的话:逼孩子听话相当于给孩子喂毒。一硬塞

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但在身体层面容易成真。因为当孩子的意志被否定,并被逼追顺从大人时,孩子会产生恨意或者说死能量。当恨意、死能量转向自

身时,孩子就容易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导致生病.做父母的都要明白呀!例如,1岁大的婴儿,奶奶喂婴儿吃辅食时,孩子不配合。结果,奶奶按住孩子的手脚强灌了一碗汤。孩子哭喊不止,接下来三天拒绝进食,就像是要绝食一样。

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这是1岁大的婴儿啊,大人制服婴儿太容易了。这位奶奶的做法堪称变态,她逼迫婴儿接受她的意志,就是在逼迫婴儿听她的话,而且逼迫程度很高,结果婴儿直接用绝食的态度来对抗。

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就算过了这一关,以后孩子 也不怎么地 。

这种事我见过太多了,其中的道理是,当大人用这么坚决的方式对待幼小的孩子时,孩子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会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反抗是无效的,必须服从,但每一次服从,孩子都觉得自己被杀死了一次,并因此产生浓烈的恨意。因为事情就发生在消化系统上,所以这份恨意就表现在对自己消化系统的攻击上,最终导致生病。

精神分析将这种现象称为“躯体化” 意思是一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就会通过躯体来表达。躯体化是非常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而医学上认为的一大类疾病-心身疾病,大多和躯体化有关。

所以要知道,逼孩子听话相当于给孩子喂毒。这不是比喻,而是一种直接的叙述。

再回到前面那个可怕的故事中。奶奶必须知道自己错了,必须诚恳地向婴儿道歉,母亲也要向孩子道歉,因为她没有把孩子保护好,然后要发誓做孩子的保护者。不要以为婴儿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心是非常通透的。他们也许听不懂大人的话语,但能感知到大人的心。

听话意味着你要放下你的意志,按照我说的来。极端的听话逻辑可以直接概括为:你必须听我的,我绝不会听你的。有时候,这会通过直接的暴力来展现,有时候则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来展现。

例如,我多次听到这样的故事: 孩子不喜欢吃韭菜,对妈妈说过很多次这件事。妈妈照旧用韭菜做各种菜,直到有一天,孩子受不了了。冲妈妈大喊:“我跟你 了多少次,我不吃韭菜!"妈妈非常震惊地说:“你不是一直喜欢吃韭菜吗?”更夸张的是,尽管被震惊了,但妈妈接下来还是做了有韭菜的菜,甚至仍然忘了孩子不吃韭菜这件事。

听话哲学是非常糟糕的理念。它不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中,其实也体现在两性关系、职场和社会上。当你认定另一个人应该听你的话时,你就失去了聆听和了解对方的意愿和耐心,因而难以和对方交流。

交流和互动意味着,我的信息和你的信息可以在彼此间流动。好的交流是,我允许你的信息在我的心田中驻足,你也允许我的信息在你的心田停留。然而,在太多关系中,有人只想把自己的信息传给对方,对对方的信息却充耳不闻。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奶奶不断地 孩子:“你想吃什么?奶奶给你做。你怎么不理奶奶?”然而真相是,孩子很多很多次对奶奶表达了拒绝,明确说了 自己并不想吃什么。无解入感觉

当你活在这样的关系中时,就会感觉到对方就像有一个坚固的壳,挡住了别人传来的信息 且,他还会顽固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果你听不到,他就会很生气。

当然,你可能已经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 这可以用共生绞杀来解释,也可以用权力维度来解释。权力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谁发话、谁听话。所以,我只想把我的声音传递到你这儿,而你的声音我不想听到,我想借此表明一种权力关系:你必须听我的,而我可以不听你的。

你必须得知道,如果你一直很乖、很听话,就意味着你一直处在自恋维度的下方,你的自恋被压制了,你的权力欲、力量也可能一并被压制了。

做父母的也得知道这一点。当父母对孩子说“翅膀硬了!不听话了!”,这就意味着父母不喜欢孩子变得强大。毕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就是“翅膀变

硬”的过程吗?翅膀硬了,就得飞啊! “万物生而有翼。”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如是说。然而,有人(包括你的至亲)却希望你如虫蚁一般匍匐而行。

听话哲学也会延伸到婚姻关系中。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超级有战斗力,一点小事都可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愤怒。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常常也是想要对方

听话哲学是和病态共生联系在一起的。你必须听我的话,意味着在“我 这个病态共生关系中,“我”的声音才可以存在,而“你 必须配合我,听我的。

如果只是从旁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容易觉得听话哲学太变态了。但如果真去处理严重的病态共生关系时,你会发现这非常不易。

因为想解开病态共生关系,就意味着“我们”这个集体自我被瓦解,而掌控这个关系的“我”会因此觉得自己像被杀死一样,于是产生严重的死亡焦虑。这份焦虑太严重时,真可能会死人。

简单的理解就是,听话哲学有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精神生命会逐渐被扼杀。听话哲学也有其悲哀的合理之处:如果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

得生不如死。

关于这类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估计这辈子都忘不掉)是刚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不久时遇到的。

那时,我收到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很好的男人,但父母警死反对。母亲因此患上了心脏病,父亲则宣称,“你们要想结婚,就得踩着我的尸体才能过去”。

这封信让我十分震惊,(注:小红书上摘抄来的,我认为这一段十分的在理)我约他们一家三口聊天。结果发现是母亲反对女儿的婚姻,父亲其实无所谓,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不结婚他都可以接受。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要和妻子站在一条阵线上。或者说,是妻子可怕的情绪绑架了他,让他不得不反对女儿嫁给这个男人。

那位母亲的态度无比坚定,她给我的感觉是,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糟糕男人”结婚,她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我问她为什么反对。她讲了很多理由,比如下面这两个。

1.女儿长这么漂亮,那个男人不配。但客观地说,她女儿也就是端庄,绝对称不上很漂亮。

2.女儿学历好,那个男人不配。的确 她女儿是本科学历,但那个男人也有大专学历,并且男人的收入比她女儿高很多。

这是具体的理由,还有抽象理由, 如“我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才反对的,可女儿无比爱那个男人,而且他们是彼此相爱”。

这样谈下去,这位母亲反对的理由就一一呈现了出来,但它们一眼可知,最后,她说出了真实的理由,带着狂暴的愤怒。她说:“女儿原来什么都听我的,并且她向我承诺,恋爱前一定会带那个男人给我看。我答应了,她才继续发展。可是她背叛了我,竟然是恋爱半年后,我才知道的!”

她说这番话时,那份痛苦和她的愤怒一样可怕-痛苦的级别到了生生死死的地步,而愤怒的级别也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

女儿什么都听她的,对她而言是无比甜蜜的事情,而女儿竟然瞒着她谈恋爱。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这种甜蜜,也导致了她的痛苦与愤怒。

显然,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满足了妈妈全能自恋的需求,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的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被颠覆了,她的自我也破碎了,让她有了被杀死、被毁灭的感觉。

针对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术语--“自体”和“客体”。客体,指的是其他人、其他事物,自体,指的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体客体?就是它是客体,但又像自体的一部分。

自然而然的养育过程,是最初婴儿需要将妈妈当成他的自体客体,觉得妈妈和他在身体和心理上是一体的,都是“我”的。如果失去了妈妈,婴儿就会有可怕的自我瓦解感。

在这位读者的家庭中,事情反过来了,妈妈把女儿当作了自体客体。通俗的说法,就是当成了自己身体的延伸。而且,既然叫“自体客体”,就意味着我让你怎样,你就要怎样,否则你就成了“异己”。

这个女孩是25岁开始这场恋爱的,母女俩都说,在此之前,她们亲密无间,像是一个人。但女儿偷偷恋爱这件事撕裂了这个共生关系,女儿从此就不再是妈妈的自体客体了,妈妈由此有了自我瓦解感。

这份感觉指向自己,自己会想死,指向女儿,会想杀死女儿。但这两个选择都不好,那么最好是把毁灭欲扔到那个“坏男人”身上。所以,她转而控制女儿,用各种极端的手段,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8/10

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听话的病态共生关系,好让这个共生自我重新复活。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这件事也让女儿心寒,她终于明白,对妈妈而言,“你听我的话”是最重要的,这胜过她的幸福,甚至生死。

所以,最终这个女孩的选择是与母亲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让妈妈想毁灭点什么的意愿实现了,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

看似惨烈,但已算是还不错的结果。

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意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好多这样的父母

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种说法,讲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我不会说你是错的,也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你了,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坚决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要求太高了。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

上面讲的事例都很极端,都要生生死死的,但听话哲学的危害比这些故事广泛得多。例如,听话哲学导致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

少年老成化,成人儿童化,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绞杀”了中国人的青春。这是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观点。我和很多咨询师同行探讨过这一观点,大家都很赞同。

青春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活力,特别是性能量的绽放;另一个是自我身份感的形成。

青春被“绞杀”,阻断了这两个关键点的发展,导致我们不能让活力与情欲绽放,也不能形成个性自我。

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春期既是性能量大爆炸的时期,也是最叛逆的时期对父母攻击性最强的时期。持有听话哲学的父母接受不了这两个挑战,所以要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这种压制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的,而是从小就开始了,所以孩子少年老成。所谓老成,就是他自身的活力不肆意流动了,而特别懂得并照顾其。

人活杂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骗男孩子睡觉的100种方法 连载中
骗男孩子睡觉的100种方法
小丫么小刺花
霸道总裁有个放在心尖上宠的小姑娘,小姑娘给他亲手雕了块小木牌,霸道总裁挂在脖子上,从来没有摘下过。花心的富二代突然不来夜场蹦迪了,社交软件的......
141.6万字2个月前
all轩带娃 连载中
all轩带娃
宋林皖a
自己看
0.9万字3个月前
许你一生深情 连载中
许你一生深情
张小绒
此文为平行时空文,与现实无任何联系,介意的别看。此文为致敬我心中的瓦洛佳铁汉柔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6.0万字2个月前
她太乖了 连载中
她太乖了
草AI蛋黄
2.2万字2周前
aII轩:攻略你们简简单单 连载中
aII轩:攻略你们简简单单
辣椒太辣
拿下而已简简单单
0.6万字1周前
黎桐:你有点特别 连载中
黎桐:你有点特别
颜思恬
文笔不好不喜无喷
0.3万字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