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
超小超大

第 8 章 迷嘱殉妃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间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下午两三点钟;地点是在离沈阳尚有四十里的瑷鸡堡;身边除了一般侍从仆役之外,只有应召而来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巴亥。诸贝勒大臣赶来, 轮班肩抬汗王棺柩, 当夜初更时分才到了沈阳。此时最紧要、大伙最关心的莫过于汗王对身后事有什么遗嘱。

大福晋忍泪叙述了汗王临终的遗言: 由十四子多尔衮继承汗位,由大贝勒代善辅政,待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政。

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这难道真是汗王的遗嘱吗?完全违背他生前反复训示过的八王共执国政的体制, 违背在八王中择贤者继汗位的原则;皇十四子多尔衮才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很难说贤与不贤;而且这种安排,不就等于为天命五年(1620年)那件汗王极力要遮掩的丑闻翻案么? 是不是大福晋企图使自己的儿子继承汗位、使当年的私通合法化而制造的假遗嘱呢?须知,汗王薨逝之时,诸贝勒无人在身旁,只凭大福晋口述遗嘱,谁能证实?

四大贝勒进行了紧急磋商。

因为这个遗嘱对四大贝勒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是努尔哈赤晚年所作的安排,特意给这三兄弟分授全旗,正是父亲疼爱少子的突出反映。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 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所谓“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爱之而终害之。诸兄得为旗主,无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对幼弟恃母亲受宠而得汗王厚赐,又怎能心平气和?平常碍于汗王的威严、碍于兄弟情分还都能忍耐,一到关键时刻,这种不平之气就会乘机而出,起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就是这样的关键时刻。

事情明摆着: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个同母兄弟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一个, 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加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那么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

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对他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葬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磋商结果就是必须除掉阿巴亥。因为除掉这个总挈首领的母亲,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成就对抗的雄厚力量。而当前正是多尔衮、多铎尚未成年还不具备竞争能力,阿济格一人难以抗拒众兄的时候。

办法也很现成,那就是殉葬。

究竟谁是设计者,不见记载,但据说就是皇太极。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智慧, 并且因为生母叶赫那拉氏的早死和自己幼年所经受的冷遇和孤独,对阿巴亥怀有相当深的积怨。出于相似的原因,莽古尔泰也会是积极的赞助者。按理说,阿巴亥传达的遗嘱对大贝勒代善有利,况且天命五年的事件表明,他对大福晋也还是情有所钟的,这时理应出面保护阿巴亥才是。但代善自失去太子之位以后,变得谨小慎微,杯弓蛇影,此时避嫌还来不及,哪敢替阿巴亥说话! 一个为了求得汗父谅解、恢复荣华富贵而亲手杀妻的人,是不可能为另一个女人而再冒风险的。

具体行动却是诸贝勒共同完成的。

这些努尔哈赤的成年儿子们, 以汗王对国政及子孙早有明训为名,断然否定了阿巴亥所传达的“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的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他们是有道理的, 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斥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 也只能视为乱命,不可执行。

随后,他们向阿巴亥传达了他们所记下来的汗王的遗言:大福晋虽然丰姿美貌,但心怀嫉妒,常常使汗王不悦,虽有机变,终究逃不出汗工的明察,如果留下,将来恐怕会成为乱国的根由,所以, “俟吾终,必今殉之”!

这回轮到阿巴亥大吃一惊了,她没想到生殉的命运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按当时的习俗,要淘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起爱妻,二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庆虽然符合前一条,但她确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不相信诸贝勒掌握的这个汗王遗言,她要据理力争。

但是,她面对着的,是战功赫赫、态度威严的四大贝勒,他们进一步威逼说:这是汗王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按规矩,当殉者盛装坐炕上,众人对之下拜,然后以弓弦扣颈勒毙;若陶者不肯 project,则群起而扼之,至死为止。

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虽然照规矩殉者不得哭,她还是哀告诸贝勒,请求他们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还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我自十二岁侍奉汗王, 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汗王恩厚,我不忍离开他,所以相从于地下。”

阿巴亥生殉而死,死在八月十二日辰时。与努尔哈赤去世,相距不过十八个小时,真乃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与阿巴亥同时从殉的,还有两个小福晋,其中之一,就是天命五年阿巴亥获墨时的告发者代音察。此人因告发有功,曾荣升到与汗王同桌共食的地位。此时生陶,也很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解决了大福晋生殉这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之后, 后全官适画临着一个更加棘手的难题:谁来示袭汗位?

中国历代皇朝的立储继位多半都会成为一道关隘,导致许直就是一次政治大地震,造成社会的动荡, 比如唐代的夺门之变、东晋的八王之乱等等。不科这个立国十一年,有个多个计位候选人的后金,却十分顺利地进过了这一关。

这个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大贝勒代善的长子小贝勒岳托和三子小贝勒萨哈廉议论商量好了以后,同到父亲处禀告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该及早定下承袭大事。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得先汗王之心,众人也都心悦口服,理当请四贝勒速继大位。”

代善说:“这正是我的夙愿。你们的提议,上合天心,下协人意,有谁会不赞成呢?”

父子议定,第二天,诸贝勒大臣聚集朝会,代善便将拥戴皇太极继位的意思书示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小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众人都欢喜称善。随即合辞请皇太极即位。

皇太极却一再推辞,说“汗父并无立我为君的遗命,若舍诸兄而嗣位,有僭越之嫌”;既怕不能够继承先汗父之志,又怕不能上合天心;而且统率群臣、抚绥万姓是十分艰难的任务,自己难以胜任,等等。总之——一句话,不肯。

然后,众人坚请不已,从早上卯时(约晨七时许),直劝到下午申时(约午后五时许),整整十个钟头,皇太极被众人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下来。

当时朝鲜人的记载, 与清朝官修史书所叙述的以上过程是大体一致的,只是带有更多的闹剧和喜剧色彩。记载说: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让位其弟皇太极说:“你智勇胜于我,你应该代我继立。”

诸贝勒都想立嗣后再举哀, 代善便对众人说:“父亲生前欲立皇太极。”

皇太极却说:“当立者应该是代善兄。”说罢连忙走避以相让。

于是岳托等人去请代善,代善不出;再请皇太极,皇太极也不出。岳托等人每日数次呼号奔走于二人之间,经过三天仍无结

050

果。代善便令岳托等人率诸贝勒六七人群拥至皇太极处,将他绑架似的抬着举着送到努尔哈赤灵前,皇太极这才接受了汗位。

皇太极为什么有这种表现?难道他真的不愿意继承汗位?

绝对不是如此。

从他作出让贤避举的种种姿态,可以看到,他已经受到汉文化的相当影响,已经掌握欲擒故纵的某些政治家的手腕。更重要的是,他心里很清楚,他的继立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汗位非他莫属了。

他一再推让,似乎是不得已而接受的这个结果,其实是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孜孜以求并不断地付诸行动了。

从前的皇太极在生母去世继母得宠致使地位下降的孤独中,他寂寞地度过童年,这境遇更激发了他争胜好强、奋发图强的性格特征。眼前有父亲这样一位使他崇敬、效仿的榜样,而统一女真的频繁战事更给了他磨砺锻炼的极好机会。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勤勉好学,在后金的诸贝勒中,是唯一能够识汉文读汉书的一个。勇气加智慧,使他得以在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建国时,成为掌国四大贝勒中最年轻的成员。

四大贝勒自然是最受汗王信赖的、也是继承汗位的最可能的候选人。其中二贝勒阿敏是汗王的侄子而非亲子;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母亲是获罪的大福晋,而且莽古尔泰本人又有弑母之罪,不受汗王喜爱,他们对皇太极继位都构不成威胁。只有大贝勒代善算称劲敌。当时,不但后金人,就连朝鲜人都看好大贝勒与四贝勒是继承汗位的候选者。对此,当事人皇太极还不心头雪亮?

他的表现就是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以冒险图功,特别是处处与身为太子的代善争功。萨尔浒大战中、攻取沈阳的外围战中,他都不顾汗王的亲自劝阻,冒险冲到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只要是与太子代善共同出战,他一定冲杀格外出色、战果格外辉煌,总胜代善一筹。

更因为他知书读史,有计谋,善于收揽人心,有“贤明”之称,所以也能够团结一大批年轻的女真贵族,他们思想相通、比父兄一辈有更大的雄心和更高的抱负, 可称之为后金皇朝贵族中的少壮派,皇太极成为这一批人的精神和思想领袖。代善的儿子岳托和萨哈廉之所以首倡立皇太极继位,正反映了这一点。

现在想想天命五年, 由小福晋代音察告密开始引起的一连串对代善不利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太子被废的结果,好像就不是偶然的了。这些事件之间究竟有没有关联?这里面究竟有没有阴谋?从事件的过程中似乎看不出什么痕迹,每件事似乎也都是查有实据、并非空穴来风。然而搞侦探的人都知道这个规律:要确认一个阴谋的主使人,只须找到这阴谋实现后的最大获利者,就八九不离十了。

获利者有代善之子硕托和岳托,他们从此得到公正待遇;获利者再有汗王和诸贝勒, 没收的代善的僚友部众可能被他们瓜分了;获利的还有代音察,升到与汗王同桌吃饭的地位;最大的获利者却是皇太极,他从实力上威望上都战胜了代善,而且他获得的是六年累进的暴利——他获得了汗王的大位!

皇太极是不是这次阴谋的实际策划人, 谁也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但他至少是用了很大力量来影响事件的变化进程。小福晋代音察的生殉,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皇太极难以洗刷杀人灭口的嫌疑。

对于代善来说,他别无选择。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肯拥戴自己继位,还有比这更大的悲哀吗?实力不如、智勇不如、威望不如、才干不如,即使按顺序立长、自己登了汗位,如何面对汗王去世后这内外交国的险恶局面? 他对自己毫无信心。何况一朝被蛇晚,十年怕井绳,自己还背着个废太子的旧名声!既然竞争不过,还是退面求其次,无论为大金国着想还是为自己着想,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大贝勒代善以让位之德,获取了贤明的名声。

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

天合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风日晴和,秋色宜人,沈大贝勒、诸贝勒大臣及文武百官齐集大政殿,正式举行了皇太极登板的盛大典礼。

首先,由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焚香盟誓,以“诸兄弟子侄共议皇太极承父基业”昭告天地;其次,皇太极自智“敬兄长、爱子弟”;尔后,三大贝勒与诸贝勒共同立誓;三大贝勒与诸贝勒又分别立餐,保证全心全意辅护皇太极。盟誓完毕,已即汗位的皇太极,觉率诸贝勒,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拜,表示不以臣礼对待。

皇太极这三拜,拜得极有特色,极有意义。

它拜去了三大贝勒的疑虑, 它拜出了汗王崩逝的难关渡过后的政治安定。

由皇太极这三拜, 人们看到了一个英主必须具备的豁达大度的胸怀,也显示出他皇太极审时度势的政治家的眼光。如果说皇太极这三拜,拜出了大清朝的三百年天下,也许太过分。但由于他聪明地在此时此刻维护了传统体制, 维持了当时客观存在的各种力量的平衡, 使得这个立国不久的后金国没有因创始人的骤死而产生政治动荡和分崩离析,皇太极对后金来说,也实在是功不可没。

他终于登上汗位,接受了诸贝勒大臣文武百官的朝贺礼,诏命明年丁卯为天聪元年,并颁发大赦令。狭窄难通的瓶颈终于过去了, 难怪史书上记载这一天“国中百官万民, 皆欣欣然有喜色”。皇太极宣布正式即汗位,明年改元天聪。

后来发展到朝鲜臣服, 察哈尔蒙古灭亡, 元朝传国玉玺到手,汗位汗权空前强大,沈阳皇宫建成,皇太极这才志满踌躇,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正式称皇帝。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初十日,称帝大典在新建皇宫的崇政殿举行,上“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改沈阳为盛京。分封诸兄弟子侄:和硕兄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亲王岳托、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饶馀贝勒阿巴泰等,并命各兼理六部部务。而他皇太极就是大清开国第一帝了。

不过,对这位三十五岁的后金国的最高统治者来说,刚刚承继汗位后,需要面对的,还是十分严酷的现实。由于努尔哈赤晚年错误的屠杀政策, 本来就处在敌对势力的包围和孤立之中的后金社会内部,更呈现出矛盾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经济困难、汉族人民的逃亡和暴动此起彼伏的动乱局势。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法兰西王国:绝望的螺旋 连载中
法兰西王国:绝望的螺旋
蝶恋花花恋蝶之美
绝望的螺旋已经转动,命运也在转动。
2.3万字2个月前
大明风云录 连载中
大明风云录
林亭燕喃
嘿,朋友!你想知道明朝那些事儿吗?你想了解明朝那些著名官吏的传奇故事吗?打开这本书,你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朝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他们的故事......
4.8万字2个月前
龙之之渊 连载中
龙之之渊
中殇
0.7万字2个月前
立陶宛之路 连载中
立陶宛之路
一_586471190089682074
面对着苏联对立陶宛自绝权益的傲慢轻视;面对梅梅尔地区德国威胁的步步紧逼。身在夹缝的立陶宛一路之中必然不容易,立陶宛必须找到办法保卫他的人民,......
0.7万字1个月前
CH:社会主义三部曲 连载中
CH:社会主义三部曲
莱茵河畔的喀秋莎
(各位审核大爹,不要屏蔽我的书,我只想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政治敏感话题我会尽量回避)以同人文的形式展示二战后三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纯历史向没......
0.7万字4周前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 连载中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
炎蒂周王
历史是充满斗争和血腥味的历史。尤其在封建社会皇朝各代的君位继承和维护既夺皇权利益上,一个个血淋淋的阴谋玩弄和残酷杀人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胆......
12.8万字4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