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杨华犹在酣睡中,隐约听到一阵阵的吟诵之声。
翻身而起之际,高石子和泰山已不见踪影,想是去了铁器坊赶制另外两架水力锯木机的部件去了。
由于准备了三套水力传动系统,虽然杨华并没有刻意要求,但二人不管是舂米还是磨粉的机械,都制作了三套,均可自由拆卸。需要使用哪种,便将其套上传动轴,方便得很。
走出工坊,杨华才发现天已大亮,早春的阳光倾泄而下,晒得人暖洋洋的,浑身舒爽。
在渠边捧了些溪水稍作洗漱,拿起一个放在门口陶碗里的麦饼,杨华一边吃着为自己准备的早餐,一边上了水坝。
水坝里的水并不多,远没有到他预想中的水位,想来这段时间二人折腾得不轻,每天的蓄水量大半都被消耗掉了。
这条溪流水量本就不大,若是三道闸门全开,蓄一天的水量最多也就只能用上一个时辰。水流从工坊流出之后,便进入了已经完善的水渠系统,流向沿坡而下的农田,每一滴都不容浪费。
杨华沿着沟渠前行,不一会儿便找到了声音的来源。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原本长满荒草杂木的山坡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一块块因势而建的梯田延伸而下,许行对地形的利用达到了极致,每一块地方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能做田的成田,能为地的为地,小块零散的成了堆肥池,地势低陷的成了蓄水坑。
即使是丝毫不懂农业的杨华,也为眼前所见到的奇迹赞叹不已。
最先建成的梯田里,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各种菜疏,其中一些甚至已经有了采摘的痕迹。后面的梯田大多蓄满了水,显然高石子和泰山这段时间使用的每一滴水都被农家充分利用了起来。
二十几名农家弟子正在坡下劳作,有的砌石,有的用木棒夯实田坎,有的搬运石块、泥土,有的协调指挥。
这些人衣着简陋,挥汗如雨,但表情却无不带着满足与欣喜。一边辛勤劳作,一边随着其中一名弟子吟诵。
杨华侧耳倾听,越听越是惊讶。
藏室的书他已经看了个遍,虽不说倒背如流,但多少都有印象。农家子弟吟诵的这些内容,却没有出现在他所看的任何一本书内。
再仔细听了一会儿,他总算明白了个大概,其中内容大概就是各种植物的性状、用途、种植方法。
怪不得之前许行对于不靠村里接济也能坚持到收获如此自信,每一个农家弟子都是一个出色的植物专家,天下间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难住他们呢?
他以前还有些奇怪,农家说到底只是一群善于种地之人,连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一篇,主张更是为世人所不容,为何竟然能单成一家,与那些煌煌巨子们并列百家。
现在看来,恐怕不能以农民的眼光打量他们,从之前组织有序的寻找食物,到庄重肃穆的餐前祷告,再到现在吟诵欣作的劳动场景,无不显示出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之人。
看了一会儿农家劳动,杨华正欲返回工坊,许行的弟子陈相却前来相请。杨华正对农家大感兴趣,立即欣然应允。
到了农家居住之地,杨华不由大为讶异。
最初的几天农家弟子都寄住在水坝工坊里,在有了一定食物储备后,他们便开始修建自己的居所,随即便搬走了。
早先他也听闻过农家自己搭建的住处非常简陋,但却没想到简陋到如此地步。村子里的夯土草屋就已经够简陋了,而农家所搭的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屋,只是树枝枯草堆起来的窝棚。
这些窝棚大多建在向阳背风之处,并没有刻意聚集,皆是根据地势,选择不适耕种之处依山石零散搭建。大的可供五六人居住,小的也就只能勉强挤下一个人。
窝棚的地面大多垫着厚厚的干草,一块用树藤编制的藤网便算是门了。若不是陈相引路,他根本不相信那些规整的梯田和这些粗陋的窝棚是出自同一批人的手,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绕过几个棚屋,杨华在一处凸出的石台上见到了许行。这块石台约有五六米见方,几根木头撑起一个遮风挡雨的草棚,完全秉承了农家棚屋的风格。
许行站在台前迎接杨华,两人稍作寒暄之后,便直引杨华前往平台边缘之处。
踏上平台,杨华却被眼前出现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巨大的地势沙盘,足足占据了平台大半的面积。稍稍一看,他便知道这个沙盘模拟的正是水坝两岸的情况。
最让他惊讶的是,其制作之精细,比例之精准,囊括之全面,虽然比起他之前在电脑上看到的高清卫星地图有明显差别,但这是什么时代,纯手工目测,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让他简直不敢相信。
见杨华在沙盘前站定,许行微微一笑,便顺势拿过一根芦杆,指着沙盘一一讲解起来。
随着许行的讲解,杨华才发现,这远不止是一个地形沙盘那么简单,这是许行对整个这一片土地的规划设计模型。
出于对杨华收留的感激,他的规划不仅包括村子让他们耕种的那片土地,还包括了整个村子的全部范围。何处种粟、何处种麦、何处种菜、何处植麻、何处饲养禽畜、何种栽种果桑、何处蓄水堆肥,应有尽有,而且都有充足的根据,极尽地形、土壤、光照、环境之用。
甚至杨华从许行言谈之间,察觉出农家已经发现了不同植物间种互利的现象,果然不愧是以农冠名的学派,恐怕在这个时代,对于农业的理解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赞叹之余,杨华对其规划却也并不完全认同,毕竟他也有自己的一番想法。
农家或许是太过专注于农业,所以整个村子的土地几乎都是农业为核心,没有给其他功能留下余地。至少在杨华的规划里,还会出现一些手工作坊、休闲娱乐的公共用地、宽阔的大路、供水排污系统等等。
当然,他现在还没来得及系统地进行像许行这样的规划,只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他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功能完善的综合生态社区。
讲完了自己的构思,许行再度邀请杨华到平台边缘。一到平台边,杨华才明白他一再邀请的用意。站在平台上,极目四望,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比起刚才只看沙盘,又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觉。
只有站在这里,杨华才发现这两个月来农家带来的巨大改变。
虽说是将整个沿溪一岸都划给农家耕作,算起来也有六百多亩,但全是缓坡之地。如今这六百多亩坡地,农家已经将其一半多变成了梯田,数以百计大小不一的梯田沿坡铺陈,巍然壮观。
而在农家的指导下,另一边同样修建了不少梯田,只是由于村民们本身还有一些易耕作的土地,各家劳力又不足,所以比起疯狂建田的农家,数量便少了一些。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