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一会儿之后,杨华便领着许行等人回到村里。果然不出他所料,一脸阴沉的泰山站在门口,瞪大着眼睛直盯着杨华。杨华还没来得及出言劝慰,高石子已经一把拉着泰山进屋去了。
经过这段时间相处,杨华的种种行为深合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高石子已经对杨华极是信任,知道他不会凭白无故地做任何决定,宴请农家自然有其打算。
因为有着两个大匠师坐镇,再加上大建设这段时间充足的劳力,杨华家的院子已经整修一新,容纳许行和他的三十几名弟子倒还绰绰有余。两大罐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已经摆放在院子正中,林与前来串门的槽、连正一碗一碗的盛着粥。
除烧制水泥和炼铁,在几个陶匠的主动请缨下,这段时间也烧制了不少陶器,几乎每户村民的餐具都更换一新。要是换在以前,只怕是要借遍全村,才能收集到足以招待农家的陶碗,更不要说能一下子煮出足够二十人份食物的陶锅了。
事实上,经过这段时间的大建设,在杨华的精细分工和资源整合下,各种满足生活所需的作坊都已经初见雏形,只要保持这样继续运行下去,几个村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过上远胜于前的生活,要达成杨华的温饱目标已经不成问题。
见杨华如此热情,许行却也没有过多客套,安排好弟子有序地领取食物,直到最后一名弟子之后才轮到他自己。虽然俱已饥肠辘辘,但先领到食物的弟子并没有开始进食,只是默默地端着碗围坐于地。
一直等许行坐下之后,众人开始齐声吟诵:“天赐神农兮,铲草兴锄。亲尝百草兮,治民伤患。耒耜耕种兮,五谷养民。”
吟诵完毕,众人才开始静静地进食,杨华却在旁边看呆了。
这可是餐前祷告哎,虽然杨华不信教,可多少看到过在他那个时代,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兴旺,各种各样的餐前祷告他也有所耳闻。他怎么也想不到,居然能见到农家版的餐前祷告,实在令人感到新奇。以农家的境遇,连许行的著作都没办法保留下来,这些生活日常就更不可能传诸于史了。
喝完一碗粥后,许行走到杨华身前,长揖一礼:“无功不受禄,农家先受教导之恩,后得一粥之宠,请容报之。”
“许子言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举手之劳,何言恩宠。”杨华心中颇有些得意,面上却极是自谦。他此番热情接待农家,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追星”,确实也有心底里的一番盘算。
农为民之本,奈何他对于农业所知实在太少。在他那个时代,除了少数人的兴趣之外,农业种植几乎都交给了人工智能。动辄上万顷的农场,一个人便可以轻松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部工作,只要在智能电脑上设置好参数,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得到精心照料。
这样的模式他现在连想也不敢想,要想解决他满足温饱的任务,目前只能老老实实从土地上打主意。高石子和泰山虽是巧匠,但对于种地比他实在也好不了多少。而村子里的村民们,严格说来其实也并非农民,都有着各自传承的家学,种地只不过是被逼无奈之举。所以这一群精通种地的好手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杨华完全为这从天而降的幸福欣喜万分。
各国嫌恶农家,只不过是因为其政治主张,自己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况且村子里每家都有上百亩的土地,只不过大多都是坡地,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完全没办法耕种。但现在却不同了,如果把坡地变成良田,养活全村加上几十农家弟子完全绰绰有余。反正农家也无处可去,将他们留下来,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再度表示感谢之后,许行向杨华献上了堆肥和梯田两重大礼。早在夏商之时,人们已经发现在草木腐烂的地方,作物长得格外的好,开始了制作肥料的初步探索,并且开始使用绿肥和粪肥。不过由于不得其法,所以并没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广种薄收,普通农夫哪有精力去研究这些。
孟子曾说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也就是说,一个农夫耕种一百亩土地,全部都施肥,即使是最上等的农夫,所收获的粮食也只能供养九个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是何等低下。像杨华这样的王城小吏,每家虽然都分到了上百亩甚至更多土地,但适合耕种的也不过一二十亩,所以众人的生活才会过得如此之艰辛。
农家却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探索,获取了简单地制作肥料的技术,其实也就是让肥料充分发酵,使得农作物能更好的吸收其中的养份,比起直接将粪便、绿料抛洒在地里,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这也是他们耕种的效果远胜他人的秘诀。只不过这一重大革新,因为农家倍受冷落,所以并没能在当时流传开来,更不用说传承下去并不断革新改进了。
至于梯田,其实一直存于许行的构思之中。因为他的经历坎坷,除了在滕国那段日子,那些适合耕作的平地根本轮不到他去打主意。因此,他便开始琢磨着如何改造那些难以耕种的坡地,直到见识到杨华那座可以蓄水的水坝之后,才最终思虑成熟。
虽然梯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不过由于其对排灌系统的高度依赖,并没有成规模的出现。一直到秦汉时期,移居南方的人们才开始在多山之地大量开辟梯田,这还是得益于南方多雨的气候。相比与平地,梯田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反而需要更多的人力。不过对于杨华他们这样坡多地少的人来说,却是极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杨华对于这些并没有什么了解,只要许行所说,他便一律赞赏。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科学联盟里通行的规则。就如之前的大建设中一样,很多时候他只负责大层面的设计,具体的细节更多的交给各自擅长的人去处理。如果事事都需要他来考量,哪里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
一方需要找个落脚点休养生息,一方希望得到对方的人力和技术,杨华和许行相谈甚欢。很快便达成了一致,农家弟子先暂住在水坝附近的大屋里,由杨华去说服拥有左岸坡地的村民,将整个左岸交给农家耕种。而农家则负责指导村民耕种,并协助完成右岸梯田的建设。
至于杨华最为担心的食物问题,许行则表示,他们完全不需要村民的粮食,在收获之前,凭着对野外植物的丰富认知,他们完全可以在荒野和山林中获取足够的食物。
商定完毕之后,杨华亲自将农家弟子送到安置之处。这些房屋本来是杨华用作日后的仓库和工房之用,修得不仅宽敞明亮、通风透气,而且高大坚固,让已经颠沛流离数年的农家子弟大为感动。若不是天色已晚,只怕他们要立即开始自己的建设大计了。
饶是如此,许行也坐不住了,安顿好一众弟子之后,便带着两人前去勘测地形,为明日的行动早作准备。其他人则放下背囊,取出一个个长短不一的物件,组装成各种各样的农具,仔细地整理打磨起来。
居然在流离的生活中发明了可以组装拆卸的农具,杨华着实有些佩服这些古人的智慧了。询问交流了好一会儿,他才心满意足地在暮色中踏上了回家之途。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