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还没等胤禛平复心情,在浙江的李卫把吕留良的那些“反书”,全都送到了京城。
这里介绍一下吕留良这个人。
吕留良,原名光轮,又名光纶,字庄生、又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中国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文学家、诗文家。
吕留良自幼颖悟,8岁时就善写文章,24岁时,吕留良应科举,为邑诸生,每次考试都夺冠军,声誉很高。后来吕留良与张履祥等讲求性理,通程朱理学,誓不在清朝当官。
顺治元年明朝灭亡之后,吕留良的三兄吕愿良跟随史可法镇守扬州,吕留良自己和与侄儿吕宣忠(长留良四岁)于顺治二年散家财召募义勇,与入浙清军抗衡。宣忠曾署总兵都督佥事。当时,在其友人董时雨的操持之下,四处连络,苦心经营。
监国鲁王加封宣忠为扶义将军,给与敕印,令其还至太湖,率部抗清。后大战清兵于澜溪(太湖下游,乌镇附近),兵败。宣忠遣散所部,入山为僧,后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就义之日留良曾为其送行。
国仇家恨,使吕留良痛心疾首,乃至“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工(吕宣忠)之亡,一呕数升,几绝。”
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诗作结集称为《万感集》。由于在抗清战斗左股中箭,留下终身创伤。
《厉耦耕诗》记载有“箭瘢入骨阴辄痛,舌血溅衣洗更新”的诗句。其弟子严鸿逵注谓:“子自言左股曾中箭,遇天雨辄痛。”
顺治十七年,吕留良与鄞县高斗魁(旦中)交游,相与论医,尽得其传。后也偶为人治病。但是吕留良不愿以医行世。
吕留良晚年,正值清政府对文人进行软硬并施、加强专制统治的时期。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浙江当事首荐吕留良,留良固辞乃始得免,而与他同时代的汤斌则欣然应试,由于缺乏竞争,后得中高官。
康熙十九年,清廷为了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遗民,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郡守复荐留良。吕留良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削发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去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亦甚众。
这时候他身边的诗朋文友大半散去,独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专攻程朱理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身益隐而名益高。
他迎理学大儒张履祥至东庄讲学,“共力发明洛闽之学”。另一方面他又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嘉惠学者”。此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
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己经营发行,一时之间“天盖楼”选本风行全国。吕留良通过评选八股文,宣传他严“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张。这也就是《行略》中所说的“其议论无所发泄,一寄之于时文评语,大声疾呼,不顾世所讳忌。”
此时吕留良曾频频出游,写了相当数量的记游诗。他约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赋诗,许多诗篇都富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三十多首纪游诗,成集时题为《真腊凝寒集》。另外吕留良还结交了黄虞稷、周在浚等一批新友,写了许多唱和诗,全都收在《零星稿》中
吕留良的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在他的著作中多有论述。
曾静应试靖州时,得读吕留良所评点时文,中有论“夷夏之防”等语。派门人衡阳张熙专程去浙江吕家访求书籍。时留良早死,其子毅中将乃父遗书全交张熙。曾静见留良书中多反清复明之意,愈加倾信。因与留良弟子严鸿逵及鸿逵弟子沈在宽等往来投契,每赋诗相赠答。
康熙二十二年8月,吕留良去世,年54岁。
可以说吕留良一辈子都在反清。曾静就是因为读了他的书,才起了反清之心。
但是吕留良在江南的名气很大。留良去逝后,“远近之士闻者莫不震悼失图,以为斯道之不幸”。八月十七日,何商隐来吊,泣道:“二十载交情毕矣。伤心!伤心!”陈执斋、陆稼书为文祭奠,黄宗炎作诗哭之,查慎行亦有《挽吕晚村徵君》诗。十一月二十九日,留良葬于识村祖茔(在今晚村乡识村东长板桥之西)。
吕留良被当时的人尊为大儒,还有人为他立庙建立祠堂,甚至当地人在做官上任前,都要去祭拜祭拜他。
最让雍正破防的是就连李卫在上任浙江总督之前,都去拜祭过吕留良。
可见这人名气有多大。
步步惊心之江山为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