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惜狗命,宋徽宗逃亡
方琼没有从何灌老将军那里得到明确消息。
实际上何灌老将军逃得太快,也不知道浚州桥那边后来的情况。他唯一记得的就是大桥被烧了,不清楚金兵是否已经渡河。
这是一个天塌地陷的消息,当然是针对太上皇赵佶、宋钦宗赵桓来说的。
对于朝中大臣而言,他们还抱有极大希望,那就是朝廷已经发出诏令,勒令张叔夜的青州兵立即进京勤王。
只要数万青州兵进入京城,有了老成持重的张叔夜坐镇指挥,汴梁城应该会安然无恙,可以坚持到种师中、姚古的勤王大军到来。
可是太上皇赵佶心知肚明,就算这些军队都来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大仗。
太上皇赵佶对自己的军队毫无信心,当然是有缘故的,因为有一个人一直在这么说,他不相信都没办法。
对大宋军队毫无信心的人,就是该死的太监童贯!
童贯知道自己以前太跋扈,朝廷中半个朋友都没有。现在新皇登基了,他认为自己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可能,所以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跟在太上皇赵佶身边——如果北宋末年也执行二十四小时制的话。
随着宋钦宗赵桓肆无忌惮提拔自己的亲信,尤其是王宗濋取代了高俅的位置,梁方平取代了自己的位置,童贯觉得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经过一番推算,童贯断定京城不是久留之地,必须赶紧溜之乎也,否则就有血光之灾。
正因为如此,童贯过去这几天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在太上皇赵佶身边絮叨:
“陛下,过去发生的事情您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边军打不赢契丹军队,契丹军队打不赢女真军队。现在想让我们的边军抵抗女真军队,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京城绝对不能呆了。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何必置身险地?”
童贯也是昏君赵佶肚子里的蛔虫,这一对怕死鬼君臣真是相得益彰。
其实,昏君赵佶让儿子出来顶缸,就是为了自己能够逃出京城避祸。可赵佶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总觉得有些说不出口。
现在童贯极力主张出城“巡幸”,太上皇赵佶属于“从谏如流”,而不是怕死逃跑,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好听多了。
恰在此时,老将军何灌败回,终于让昏君赵佶、太监童贯找到了借口,正式向新皇帝提出了太上皇东巡的要求。
有其父必有其子,宋钦宗赵桓早就想跑了。只不过碍于老爹还在城内,他自己肯定不能提前逃跑。现在老爹终于按耐不住了,宋钦宗赵桓二话没说,就下了一道圣旨:
“上皇道君心忧国是,不辞劳苦刻意巡边。为策旅途万全,兹命蔡攸为上皇行宫使,宇文粹中为上皇行宫副使,奉上皇出都巡幸。钦此。”
宋钦宗赵桓这份圣旨非常有讲究,故意没提太上皇的三个贴身近臣童贯、高俅、梁师成。所谓杀人之心,路人皆知。
现在是以命搏命的时候,童贯才不管那么多。圣旨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那都无所谓,反正童贯头上的两河宣抚使还没有被免职,自然就能够调兵。
童贯当然不敢调动别人,而是调动了三个营的胜捷军三千六百骑,名誉上是保护太上皇赵佶,实际上是保护他自己,因为胜捷军大有来历。
胜捷军,还是童贯当初在陕西时,专门招募的一批身材高大魁梧的少年,给双饷严格训练了十年之久,平时作为自己的亲军存在,总兵力一万六千人。
童贯从太原府逃回京城的时候,一直贴身带着三个营,剩下的胜捷军主力万余人留在太原府,保护两河宣抚使府衙门——王禀和张孝纯此后的太原保卫战,就是这批胜捷军当主力——这大概是童贯为大宋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童贯有三千六百亲兵保驾护航,自身安全有了极大保障。
高俅的殿帅头衔还在,当然也不含糊,居然把八大镇殿将军和三千六百禁军都给调了出来,名义上当然也是要保护太上皇。八大镇殿将军历来都是保护太上皇的,带领禁军随同出行更加名正言顺。
高俅心中有些忐忑,所以临行之前的晚上前来拜访李宪。
李宪知道高俅此去不会得意,马上就会返回京城。但是他没有向新皇帝效忠,让宋钦宗赵桓记恨在心,最后被抄没家产,高俅气急攻心,极为凄苦地病死在自家床上。
“高相公,既然你来问我,那我就实话实说。”李宪对高俅没有什么坏印象,所以说话推心置腹:“高相公,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而且和童贯那厮完全不同。在朝廷中虽然没有朋友,但也没有必死的敌人,何必辛苦跑来跑去?”
高俅叹息一声:“老夫侍奉太上皇三十年,这一场君臣缘份说断就能断的么?只不过临行前心头有些不宁,所以过来和你说说话。你可能认为老夫是敌人,但是在老夫心目中,却认为你是忘年交。”
在李宪的心目中,高俅知恩图报,只要昏君赵佶不想害人,他就从不主动害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李宪对他不仅不反感,反而更多的是推崇他的综合平衡能力,认为他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最佳人选。
至于说到贪财自污,不过是高俅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也是官场上的常用套路。
有人把大宋军队武备废弛,战斗力低下,导致金兵长驱直入的罪责,全部推到高俅头上,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做出这种论调的人,叫做李若水,整个大宋朝廷也仅此一人而已。
高俅死了之后,宋钦宗赵桓还准备挂孝举哀。就是因为李若水一天之内连上三道表章,他是这么说的: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高俅不过是分管内城禁军,保护皇城安全,又不管边军,更不管枢密院。“金人长驱直入”关他什么事?为什么要和两河宣抚使童贯同罪?
由此可见,李若水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大殿上把头都磕破了,宋钦宗赵桓才没有下旨挂孝。
高俅后来变成奸贼的代表之一,就是这个李若水弄出来的,实际上他本人才是大宋灭亡的罪人之一,暂且略过不提。
李若水故作惊人之语,为了帮助赵家子弟推卸责任,把所有脏水都泼在高俅身上,那也还罢了。
后来出了一个令人恶心的施耐庵,弄出一部颠倒黑白的《水浒传》,才让高俅这个名字遗臭万年,不知道毒害多少人。
大宋搞臭了四个名字:奸臣潘美、屠夫庞太师、负心人陈世美、奸贼高俅。事实证明都是恶毒书生别有用心栽赃嫁祸。
“高相公,你这次说错了。”李宪微微一笑:“如果说汴梁城有朋友的话,我只有高相公一人而已。正因为如此,我认为高相公跟随太上皇东巡,是一个极为不明智的选择。俗话说得好:天无二日。好好的皇帝在京城,高相公跑出去干什么?”
高俅笑道:“既然你当老夫是朋友,那就算算此次出城的凶吉。”
“一动不如一静。”李宪摆摆手:“出城即是明日黄花,根本不用占卜凶吉。”
高俅眉头一皱:“果真是明日黄花?”
李宪肯定地点点头,一脸肃然:“不错,的确就是明日黄花!”
“老夫明白了。”高俅起身告辞,整个人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岁:“要回去好好想想。”
看着高俅突然有些佝偻的身影远去,李宪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皇位之争无正义,成王败寇是准则。
童贯、梁师成、蔡攸等人极力怂恿昏君赵佶离京逃跑,除了想远离战火保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等到时机成熟,拥立昏君赵佶复辟!
李宪知道北宋覆灭在即,昏君赵佶、童贯、梁师成、蔡攸等人的复辟梦,不过是一场幻觉。
正是因为京城之后忙于应付太上皇赵佶出巡,所以没有一个人想到浚州桥那边的敌人要打过来了!
别看李纲此前上血奏说得慷慨激昂,实际上半点军事头脑都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明白。
太上皇赵佶逃离京城,之所以要用五天时间,主要是昏君赵佶要带走的人太多了。
童贯的胜捷军三千六百骑、高俅的禁军三千六百骑、宫女太监七百多人、后宫嫔妃一百多人、乐师舞姬三百多人、各种车驾六百多辆。
一万多人马、车驾要出城,仅仅新曹门、新宋门两座桥是不行的,必须日夜加班搭建九座浮桥。
昏君之所以叫昏君,就是因为太上皇赵佶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意味着什么。
汴梁城内上百万百姓,大家都知道金国女真铁骑马上就要打过来了。现在太上皇仓皇出逃,说明京城已经不保,这还得了么?
皇上要逃跑,百姓当然也想逃跑,有钱的大户更要跑,所以汴梁城一夜之间彻底乱套。
尤其是没有被高俅选上的皇城卫士,发现八大镇殿将军都走了,他们才是真的慌了神。
昏君赵佶刚刚下令打开城门,两万多皇城卫士顿时蜂拥而上,拼命往浮桥上挤,希望太上皇能够带着自己一起逃命。
城内的老百姓还不知道浚州桥已经失守,但是童贯毕竟是两河宣抚使,基本的头脑还是有的,而且知道金国女真铁骑转瞬及至,绝对不能在东门外拖延时间。
居于这种考虑,童贯一声令下,三千六百胜捷军开弓放箭,涌上浮桥的数千皇城卫士全部被射死,顿时就把护城河给填满了。
敌人未至,而先自杀,正是国破家亡的前奏。
宋钦宗赵桓刚把太上皇赵佶送出城,刚刚返回崇政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白时中、李邦彦等人就开始鼓噪起来:让皇上尽快出幸襄、邓二州暂避敌锋。
刷的一下子,李纲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随即又涨得通红。
重建北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