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创作小说《南冠草》,以下是简介,希望历史考据详实,秉持原则"大处不模糊,小处不强求"
马微娖,明末清初人士,马士英的小女儿,生于天启四年春,最终殉国于永历年间(去世年份不明)。
是父亲马士英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儿,虽然是庶出却很受父亲的宠爱(她母亲算是宠妾,刚过门没多久就在生她时大出血而死,所以父亲把对母亲的爱都寄托到了她身上)
另一方面是父亲的嫡子马銮本身并不成才,虽然对家人温柔,但自己是个暗弱无能而铺张浪费的纨绔子弟(最终也投向了清朝)。让父亲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了才华横溢的女儿身上
马微娖从小不爱女红不遵三从四德,却熟读经典,能吟诗作赋。(她从来不自称妾、妾身或者奴家、小女子等,用吾、余、我、马某等)
写字写的很不错,基本功是跟父亲学的,而书法主要模仿当朝户部尚书倪元璐的倪书。(倪是出名的书法家,她主要学习市面上的字帖,也曾花高价买过倪的真迹)
她身高近一米七,长相属于偏中性的秀气,爱做男装打扮,男装采用"程子衣"(嘉靖年间流行直裰。)发簪用"金厢鸦青冠顶"(定陵出土样式)彰显身份。
曾经在秦淮河畔与众歌姬交往甚密,亦混迹于复社和云间派,和江南四公子等名士有过相互唱和,以官宦之女的身份做到此步,一度也被传为美谈。
(与复社人交往之初,是得到了父亲支持的,父亲也希望有手段获取这个政治团体的信息)
她跟着陈子龙学诗,也学到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了国家风雨飘摇。
她亦想要干预实务,曾假借男子之名,上过一篇《论留都防护事宜》,称南京作为陪都却空虚,三大营吃空饷严重,各路皇亲国戚不足为信。
但这件事情其实做的很幼稚,因为这个帖子是跟复社的留都防乱揭帖一起上的,怼的是阮大铖,实际上算是站在了自己父亲的对立面,也没有问过父亲的意见,可她当时认为自己的确是一心为国揭露奸臣。
为此遭到各种非议,父亲千辛万苦才保护好了她,而这件风波也让她开始成熟,意识到了自己所站在的清流党不一定就真的清。
整体而言,她度过了一个风流肆意的童年到青年,在父亲的庇护下,她正当妙龄不愿嫁作人妇,马士英索性就为女儿拒绝了几桩婚事。
实际上,她与夏完淳十分熟悉(父亲误以为她倾心于他),但彼此之间并非男女之情,更像是爱国青年之间柏拉图式的知己之情。
马做男装打扮的时候,和一个歌妓袁素瑶互有朦胧的爱情,她是袁崇焕远房的子侄,因为牵连而被卖入教坊司,后辗转来到秦淮河畔。
她同样喜欢谈论国事,而且有着较为坚定的抗清立场,这点让马十分欣赏。
袁素瑶其实早就知道了马是女扮男装,但依旧对她进行比较暧昧的举动,两人共同游南京、下扬州,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马本身属于比较出淤泥而不染的类型,她关心国家也有才华,但实际上肯定是做不好官的那种人,因为她讨厌父亲在官场上的那些经营和搬弄是非,更喜欢纵情山水,或携美人同游各地,对权力并没有太大欲望。
(终究本质是文人清客,何辜生于官宦世家又卷入乱世风波?)
但是很可惜,碍于礼教以及后来的社会动荡,两人一直到死没有挑明这段感情。
好景不长,随着崇祯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弘光小朝廷在南京建立,父亲马士英成为了首辅大臣,他一手遮天,而且似乎也比以往更加腐败,贪恋权力,贪图享乐,大肆的扩建相府。
而微娖见到父亲送给自己的那些财宝,她知道这来源于民脂民膏,不愿接受,反而去劝谏父亲,可父亲还以为是她看不上,说会向皇帝内库讨要更好的送给女儿,女儿泪流满脸,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在一次酒宴上,微娖跟随马士英一起出席,这次是宴请阮大铖等几个大员,并请来了很多著名的歌妓作陪,阮对那些清倌动手动脚,这种举动让微娖看得直皱眉。
她十分讨厌阮,认为这是个奸贼,早年就跟阉人不清不楚,如今更是祸国殃民。
而马士英与阮大铖关系是比较好的,而且他又宠爱女儿,所以这次宴会上带她来,想让女儿展示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众人的夸奖。
(这场在画舫上的夜宴本质上来说,谁都没想到微娖会写诗讽刺,所以众人的态度应该是从原本乐呵呵的到惊讶,再到愤怒和尴尬。)
而宴会刚开始时,父亲却没有注意到女儿的情绪,反而炫耀自己的女儿是才女,让她当场做诗,记录此次盛会。
微娖冷笑着提笔,挥毫泼墨写下:"赏心亭外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恼煞秦淮歌舞伴,不若西子入吴宫。"
看着这诗,众人表情都很差,虽然马士英尽量掩盖和活跃气氛,这次宴会依旧不欢而散。
回家后但父亲虽然气急败坏的怒骂她,可之后依旧宠爱如故,竟然没有往心里去。
而在这之后,父亲的交际越来越多了,回家和女儿聊天的次数却越来越少,她关注着天下局势,只觉得国家愈发危急了。
微娖通过自己的渠道联系过原本的朋友,告诉父亲江北四镇中仅黄镇可以信任,但这被父亲视作了小儿之见。
马微娖亦多次警告父亲,满洲人不可信,也希望父亲暂缓跟史可法等人的矛盾。
可是马士英却坚持所谓借虏平贼的政策,还自信无比,声称自己会让女儿见识到他不是什么奸贼权相,而是能够中兴大明的能臣。
微娖知道父亲想保护好家人,但是看着他一边梦呓一边走向悬崖,只觉得痛心不已。她对于南京城大部分统治者的印象都不太好,皇帝昏庸,党争不断,而不管是自己的父亲还是史可法,他们竟然都相信应该借清廷来灭流贼,这才是引狼入室。
可是最终南京沦陷,清军屠城,死伤惨重,一片血腥。
南京城即将告破,马士英带女儿逃离,父女二人在离开的时候,看到死于清军刀下的将士尸骨,场面残酷而令人作呕。
马士英赶快拿出手巾给女儿,怕她被血腥味熏到,而微娖只是凝视着尸体良久,然后道:寄语行人休掩鼻,生者不及死人香。
马士英听后十分惭愧,随后不久,父女两人被乱兵冲散了。
之后士英被清军捕获,原本的旧识想要他投降,可这个玩弄权术当了一辈子奸臣的家伙,最后却把头一扬:表示大明的首辅绝不会剃发当奴才,最终被处死。
而马微娖此后虽然悲痛无比,但还是振作起来,彻底走向了成熟。她一路辗转,见到了各地的惨状,最终逃难到太湖流域。
在路上听说故交侯方域降了,而同样是昔日友人的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马微娖只是寄了封信给侯,写: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她在当地结识了抗清武装,和吴易一起领太湖水师作战(马主要负责统筹后勤),却最后兵败被俘,吴易先前希望她逃走,但是马选择了留到最后。
吴易很快就要面临斩首,而马道:日生兄且先走一步,小妹不日便来寻你。
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她面对招降软硬不吃,面对这个奇女子,洪承畴曾准备放她一命,希望她嫁给满洲贵族为妻,以此宣传满清的大度。而马微娖只是怒斥他卖国求荣,并说自己所认识的那个洪督师早已死在松山,当初天子还亲自祭奠他,现在活着的不过是个汉奸、奴才。
洪承畴听后恼羞成怒,威胁要让她死无葬身之地,而马笑着回称:汉家青山处处埋忠骨,反倒是督师百年后想不被人挖坟鞭尸,恐怕得葬到宁古塔去了。
洪承畴命人取来刑具,问你真的不怕死吗?如果你投降,同样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还可以找人入赘你家,让你马氏不要绝了香火,也让你父亲享受祭奠。
马表示:我们都是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哪里需要什么香火呢?但同样被史书记载,谁不想当文天祥或者谢枋得,谁又愿意当秦桧呢?往近了说,我的名号将和孙传庭、袁继咸等人一道,可督师您却会和钱牧斋并列了--可能还不如他,毕竟他投降前还假装跳水,然后感叹太凉。
最终洪承畴长叹一声后,命人将她带到后堂鸠杀(到底佩服对方的刚烈,所以决定留全尸),随后草草掩埋。
(关于马士英的结局,我个人的想法是参考了顾诚在南明史中的说法)
她和父亲的关系大概有三个:①小时候是非常敬佩的,认为父亲升官那么快,被那么多人讨好,肯定是个很厉害的人。
②见到父亲贪图享乐,并且刚弼自用,听不进自己的建议,她有过一段时间的失望。
③知道父亲殉国而亡的消息后,她终于释然了,下定决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像父亲一样。
面对父亲的死讯,她黯然无语,在独自祭奠的时候纵,用贵阳的官话吟到:"瑶草(父亲表字)阿,瑶草阿,纵使曾扎根泥泞,可清寒不改朱色,先前种种且一笔勾销。"
请你帮我看看这些设定是否合理,比如主角的名字,又比如小说的名字以及情节的逻辑性等等。
马微娖传**
马氏微娖,贵阳马士英季女也。士英字瑶草,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末以凤阳总督入阁,弘光朝柄国政,世称"马阁老"。微娖生天启甲子,母吴氏,士英侧室,娩身而殁。士英恸之,以娖类其母,爱逾诸子。
娖幼颖异,耻习女红,尝窃观父与幕客论策。士英异之,授以经史,日诵千言。及笄,通五经,工辞章,尤擅倪文正公书,挥毫有丈夫气。每宴集,幅巾程衣,金厢鸦青映鬓,座中名士竟折腰。时人叹曰:"使易钗而弁,当夺江东周郎席。"
崇祯季年,娖游金陵,结复社诸子,与云间陈子龙论诗,得忠义之旨。甲申春,伪揭留都防乱事,密疏《论留都防护事宜》,直斥阉孽,语侵阮大铖。大铖恸哭诉于士英,士英骇然,然终护其女。娖自是知清浊难辨,始悟世途。
弘光立,士英秉政,营第扩园,珍宝充栋。娖谏曰:"昔范公画粥,今父分羹,可乎?"士英笑遣之。乙酉四月,清师南下,士英携女出奔。道见横尸,娖怆然吟"生者不及死人香",士英掩面。未几,父女失散。士英被执钱塘,拒剃发,戮于市,时人异之。
娖辗转太湖,投义师吴易麾下,总粮秣,习水战。丙戌秋,兵溃被擒。洪承畴亲鞫,诱以婚宦。娖叱曰:"松山鬼雄在,焉用沐猴冠?"系狱月余,临刑叹:"恨不见孝陵云气!"时年二十有三,葬处莫考。遗诗三十章,多散佚,惟"秦淮歌舞伴"、"桃花说李香"诸句,至今秦淮歌女犹能诵之。
赞曰:观马氏女行事,殆天以风霜砺贞木耶?当其父擅权时,锦衣玉食不足囿其志;及国破家亡,白刃在前不易其节。昔谢道韫临危执刃,李清照南渡悲吟,才媛烈性,盖一脉相承。然娖独以闺质预戎机,蹈死如归,虽古之木兰、良玉,何以过焉!至若瑶草晚节,或云娖之诗谏有以激之,然青史斑斑,父女各完其志,亦奇矣。顾亭林闻其事,为诗云:"谁言商女不知亡?马家女子胜儿郎。南冠草带燕山雪,犹作春泥护汉疆。"信夫!
作品大纲和人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